著名造船專家楊槱院士
晚報記者 程績 報道
[談“遼寧艦”]
以我從報刊上了解到的情況,“遼寧艦”上還沒有裝飛機彈射器,飛機只能從甲板上躍飛。彈射器是航母的一套重要設備,必須加緊研制。我國可稱世界海洋大國了,但科學技術水平與美、俄等海洋強國相比差得多
記:對于中國第一艘航母“遼寧艦”,您有什么評價?您認為中國距離成為真正的 “海洋強國”還有多遠?
楊: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“遼寧號”已經服役,我國過去對航母的研發、設計、建造、服役作業都缺乏經驗,我于上世紀中葉曾在美國參加航母監造工作半年,至今已過了半個多世紀了。 “遼寧艦”的總設計師朱英富曾是我的研究生,他是1966年從交大船舶系畢業的研究生。以我從報刊上了解到的情況,“遼寧艦”上還沒有裝飛機彈射器,飛機只能從甲板上躍飛。彈射器是航母的一套重要設備,必須加緊研制。
我國航運、漁業、造船的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,海軍正在快速發展,可稱世界海洋大國了,但科學技術水平不僅與美、俄等海洋強國相比差得多,與英法德日韓等國也有不少差距。但我相信,隨著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實力的快速增長,可望在不遠的將來成為海洋強國。
[談教育]
我對“贏在起跑線上”的教育觀念十分反感,而且認為是不能如愿的……因材施教,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快樂、健康、自然成長,才是教育的正途
記:您的造船夢想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?從小的家庭教育對你未來的職業有什么影響?
楊:我在廣州讀高中時,北洋艦隊3艘大型軍艦的領導人背棄統治他們的軍閥,南航來到廣州,停泊在珠江上。我父親是廣東知名官員,得到不少有關海軍的資料。我有機會閱讀了一些有興趣的資料,學習造船報效祖國的念頭就涌入我的心中了。這也是我當時寫 《廣東造船簡史》的思想來源。
記:您從小博學多才,您認為自己是一個神童嗎?
楊:我從來沒認為我是一個神童,別人也沒有,我的二舅還叫我“大呆子”,我班上同學顯示自己博學多才的人有的是。
記:對于 “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”的教育觀念,您有什么看法?
楊:我對“贏在起跑線上”的教育觀念十分反感,而且認為是不能如愿的。每個人的資質性格不同,家庭狀況和個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不同,大家知道,一個青少年的成長與學校、家庭和社會都有關系。因材施教,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快樂、健康,自然成長,才是教育的正途。
記:您是杉達學院的第一任校長,你說過“我對搞教育的事,從來都是不推辭的”,從一個教育家的角度,您認為我國的高等教育目前存在什么問題?
楊:當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問題很多。家長們盼望子女成龍成鳳的心態對青少年快樂健康成長很不利。高考制度與高校錄取方針有待大力改革。由于高教的問題導致幼兒園、小學、中學學生負擔太重,浪費時間很多,而且影響身體健康。
[寄語年輕人]
中國崛起舉世公認,我們必須珍視這個機會,抓住機遇快速發展。人類進一步探索開發利用海洋是必然趨勢,需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
記:您理想中未來的國家是怎么樣的?
楊:我覺得我們國家當前的問題有:首先,有的人民公仆并不專心為人民服務;其次,工資制度必須改革,達到按勞分配原則,現在貧富差距大,不公平現象嚴重;最后,許多人不能辨別正確與錯誤的思想、言論。
我對年輕人的忠告是:中國崛起舉世公認。我們必須珍視這個機會,抓住機遇快速發展。要認識到只有中國共產黨強有力的正確領導,才能讓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國泰民安。國家確實在進步,世界也在進步,改革開放就是更快進步的手段。
記:未來的世界,人類應如何進一步開發利用海洋資源?
楊:海洋中的生物和礦藏資源要比陸地多幾倍,進軍海洋必須依靠船只和種種高科技設備。例如,要進入海底要有深潛器,要知道海底地殼中的情況必須用鉆探設備。人類進軍海洋,進一步探索開發利用海洋是必然趨勢,但要達到我們想象的目的,就要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。
海洋中可利用的能源很多,太陽能、風能正在大力研究開發,潮汐能、海水溫差能也已研發多年。海洋開發利用領域寬廣、前途廣闊。
[談名利]
我喜歡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普通的造船者,稱我為專家、學者,我感到有點心虛。有人說我 “小氣”,因為我很節約,但我絕不吝嗇,我兒子的朋友說,令尊大人平時那么“摳門”,把錢拿出去設立獎學金卻那樣慷慨
記:您最喜歡別人稱呼您什么?
楊:由于我的知名度日漸提高,頭銜也逐漸增多,所幸我并未因此驕傲,謙虛謹慎是我的處事原則。我的自傳取名《一個造船者的自述》,就是因為我喜歡別人認為我是一個普通的造船者。稱我為專家、學者,我感到有點心虛,因為我從事的工作很雜,幾乎沒有機會長期專心致志地鉆研一個專題的學問。
記:您怎么看待金錢和名利?
楊:我對名利看得較淡,失之不以為意、得之也不會狂喜。我父親曾說過:“財散則民聚,財聚則民散”,對我的為人影響很大。
有的人說我很 “小氣”,因為我很節約,這與小時候把我帶大的奶媽對我的影響有關。一天,我剛吃飯時,把一些米粒灑落在桌上,這位“媽”看見后,一定要我先把灑落在桌上的米粒先吃掉,然后才能吃碗里的飯,并反復給我講了要珍惜糧食和節約的道理。這件事情對我產生很大的影響,使我開始懂得了節約的道理,至今回想起來都記憶猶新。
我雖然節約,但絕不吝嗇。在交大,我想在系里設立一個獎學金,于是到銀行取出了自己的積蓄,由于錢還不夠,就發動一些校友捐款。這件事情被我兒子的朋友知道了,對我兒子說,令尊大人平時那么“摳門”,把錢拿出去設立獎學金卻那樣慷慨。
記:您的養生秘訣是什么?
楊:飲食有節,作息有序,勞逸結合都是必要的,但最重要的是心態平和。我常對人說,問心無愧、與世無爭,是我長壽的秘訣。
◎記者手記
眼中帶著針尖 心中容著大海
一個星期有三四天,95歲的楊槱要完成兩次“跋涉”。上午,他花三四個小時,閱完七八份報刊,翻翻《一口氣讀完某國史》之類的雜書。吃過中飯后,楊槱從電腦桌上取一個移動硬盤,放進公文包內,跟老伴說:“我去學校了哦,下午四點多回來。 ”
他的 “橫渡”看似并不遙遠,只是坐電梯下樓,穿過廣元西路,進入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,再坐電梯上樓,走進辦公室。但這點“上班”路程,對一個早已退休的95歲老人來說真是不易。
“95歲了為什么還那么‘想不穿’?在家享享福多好啊。 ”每年都會有人這樣勸他,他總會微笑著擺擺手,“我還有事沒完成。 ”
對待事業,楊槱可以說是眼中帶著針尖,他直言“歷史不是神怪小說”,科普教育也必須像造船出海那樣,對事實負責。對于舊史他并不盡信,如 《明史》說鄭和寶船“修四十四丈、廣十八丈”,但他結合畢生所學,作出理性判斷:這種百余米長、數十米寬的木船只是一種夸張。對于今人“鄭和寶船上萬噸、幾百米”的說法,他更覺離譜,說“連千噸也不可能”。
1967年春節,我國又成功進行了一次核爆炸,楊槱感到不是有了原子彈就算強國了。他力排眾議提出個人主張,“強國要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,不僅要有巨大的經濟實力,還要有高度的文化科學水平。 ”
楊槱笑著說:“我不浪費一分鐘,勤勞一點可以衰老得慢一點,所以我還和老伴搶著洗碗。 ”